科技,让我们更懂野生动物

发布时间:2018-05-22 16:14:43
编辑:
来源:人民网 |0
字体: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安放红外相机,进行鸟类监测。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扫描即将被放归野外的扬子鳄体内的跟踪器。

人类无法直接飞到高空,于是我们用无人机拍摄鸟类;人类很难长时间蹲守在密林深处,于是我们用红外相机监测动物行踪……近年来,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高科技的身影越来越常见,红外技术、卫星定位、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被运用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大大延伸了我们活动的边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也让人类能以某种形式更亲密地了解自然,由此得以更好地保护自然。

大熊猫幼崽扭着屁股跟着妈妈踏过雪地,身体圆滚滚并不妨碍它脚步轻快……近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2017年底至今,多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4对大熊猫母子的活动画面,这意味着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添加了新的成员。

在生态领域的相关研究中,除了红外相机,卫星定位、电子芯片、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鸟兽经过、树叶落下,都会触发红外相机拍摄照片

日前,云南景谷县在威远江自然保护区内首次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豚尾猴野外活动画面;

近年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区域众多位点、不同季节拍摄到不同年龄段的红鬣羚,2017年,经专家多方鉴定,确定我国境内大中型兽类物种新记录——红鬣羚;

在黑龙江,红外相机拍到野生东北虎照片,已经很常见。

红外相机也被应用在鸟类监测上。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研究员杨晓君介绍,用红外相机监测留鸟很有效果,鸟类飞过就会触发红外相机拍摄照片,经过数据统计能掌握留鸟数量和活动范围,大致掌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2017年,科研人员通过红外相机在云南盈江拍摄到灰腹角雉的成年雄鸟。灰腹角雉野外数量极其稀少,以前只知道在云南西部地区有分布,这个发现,将其发现地向南部扩展。

杨晓君表示,红外相机技术门槛不高、设备不贵,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云南也布置了一些观察点,效果很好,尤其在种群多样性监测上立了大功,“仅在一个地点就监测到上百种鸟的存在,极大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目前来说,红外相机在使用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人为手动设置,深林区资料传输难,误拍率、空拍率高,成果使用时间滞后,丢失率高等。

一般来说,布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还会受到天气、人为或者动物的破坏,比较好的情况下,一台红外相机的使用寿命能达到数年。研究人员每3个月会检查一次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存储卡。根据不同区域和功能,电池的使用时间也不同。

红外相机的触发机制是依靠红外感应。每当有树叶落到监测区域内,相机就会拍下一张照片,这会影响电池的使用时间。树枝晃动等自然运动也会触发红外相机工作,这也导致红外相机会拍摄到大量无效画面,研究人员要花大量时间查看筛选。杨晓君他们使用的红外相机,在一个监测区每隔500米会布置一台,每台红外相机只能监测前方30米范围。监测范围也会受环境影响,比如在草地、池塘等处,监测范围就大一点,在森林中就会小一点。

   原标题:科技,让我们更懂野生动物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酷图美文
www.xcctv.cn 项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项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08 063 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