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能否撑起函谷关镇的美好明天
8月16日,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内的悟道馆。新华网 王威 摄
8月16日,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的省级廉政教育基地。新华网 王威 摄
文化产业,能否撑起函谷关镇的美好未来?
在申报“中国特色小镇”时,函谷关镇提出的理念是“弘扬国学文化,打造道德圣地”。因此,与许多“特色小镇”不一样,函谷关镇的产业支撑是以《道德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
不过,它能撑起函谷关镇的美好未来吗?
“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樊志刚说,千百年来,《道德经》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当地群众的血脉之中,从三岁孩童到耄耋老人,都被《道德经》的文化精髓所滋养。
据介绍,目前,灵宝市在《道德经》的传承和传播、教育与培训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拥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30余所,《道德经》研究机构8所,省级廉政教育基地1处。从业人员3000人,年培训20万人次。
“灵宝是道家之源,文化产业基础丰厚。”灵宝市副市长李广庆说,“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更大。”
灵宝市政府数据显示,该市每年印刷《道德经》三百余万本,年产值2.5亿元;以紫气东来、老子青牛为主要题材的金银饰品系列产品年产值2亿元;以养生养老为代表的行业年产值2500万元;以“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和“天长地久薰衣草庄园”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年收入近4亿元;以《道德经》为题材的文化木雕木刻产业年销售额达1700万元;以民间艺人王蓬草、郭丽萍等人为代表的剪纸产业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
灵宝市市长何军认为,以《道德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几年,灵宝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倾全市之力,全面推行“《道德经》+旅游”“《道德经》+农业”“《道德经》+养老”“《道德经》+养生”四种新模式,力争尽快把函谷关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全球知名”的《道德经》文化圣地。
“函谷关镇的明天更美好,这是我们的承诺,更是灵宝人民的期盼。”何军说。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