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看不如云计算 看!安全生产一线的“科技范儿”

发布时间:2020-04-13 10:56:34
编辑:
来源:科技日报|0
字体:

在一望无际的扎哈淖尔露天煤矿上,司机马双喜驾驶的载重130吨的大型矿车有了“新绝活”——集成了“5G+GPS+人脸识别+大数据”的新技术装备,让他坐在车里便可“无盲区”地观察车辆周围环境。

用高科技为传统产业装上“眼睛”,减少盲区,不仅是煤炭行业的探索,其他领域也在尝试。诸如大数据用于对危化品预警、物联网监管城市“生命线”、VR排查事故隐患等科技支撑安全生产的现实案例已在国内各地陆续上演。

疫情防控重要,复工复产重要,安全生产同样重要。安全生产,一头连着百姓生命财产,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麻痹、疏忽大意。

人在看不如云计算

当某大楼的顶层出现火情烟雾特征时,“智慧消防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在第一时间自动报警;在消防通道监控中,上述系统即时分析监控图像,判断是否有异物堵塞安全通道,同样第一时间报警……这是北京市消防救援部门运用新技术手段实现消防远程监控的尝试。

走进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正在忙碌的25台无人驾驶电动集装箱卡车(集卡),除了车头两侧安装的圆柱形雷达设备“表明身份”之外,从外表上看与人工集卡并无太大区别,但这些卡车融合了新一代5G技术,并具备了信息共享、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协同等控制功能。

二月份以来,山东东华水泥公司熟料线已连续运行80多天。在岗率仅为35%,生产却未受到太大影响,如何做到的?工业互联网的介入,让他们实现了对生产的智能控制,对磅房、堆取料机等通过智能控制、远程操作,减少了人员接触,确保了安全生产。

无论是北京的智慧消防,还是天津的无人集卡,抑或是山东的智能控制,这些“新技术+”呈现出的一幕幕场景是“人在看不如云计算”的生动注脚。

看得见的“惊心动魄”,需看不见的科技动作

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却出现了机器人为电线“动精密手术”的一幕。发生在4月3日天津市的这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名为“黎明牌”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靠近供电线路的地方自主识别到导线位置,自动剥切导线绝缘层,仅用13分钟便完成了10千伏带电搭火作业。看得见的争分夺秒、惊心动魄需要看不见的科技助力。国网天津电力设备部刘兆领告诉记者:“在作业时,这款机器人首先通过转台雷达扫描作业环境生成点云图,然后在点云图中自动识别目标导线并确定接火位置,最后根据接火位置完成剥除绝缘皮、拧紧线夹等操作。”他强调,“一系列动作就像绣花一样精细。”

机器人代人,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无需赘言。如果翻阅今年三月份国内各地有关机器人的支持政策,会得到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

从北京、上海一线城市,到山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从“东三省”的黑龙江、辽宁,到西北的甘肃、宁夏,粗略统计,全国有十五个以上的省市区出台了以“支持机器人技术研发、做大产业、推广应用”为主题的政策。

可以说,推动高科技进入安全生产监管领域已成为国内各地的共识。

用科技力量坚守安全生产红线

无锡桥面侧翻事故让国人至今心有余悸。当时,物联网专家刘海涛就向科技日报记者指出,在对超载车辆监管难、监管不及时,警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高架桥的长期、实时监控,并做好日常车辆和桥梁的监督管理。

“科技监管”的提法说到了点子上。痛定思痛,在眼下的无锡,不少传统企业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创新监督管理系统。

比如“安全环保监督员管理系统”是无锡感知集团和红豆集团联合研发的物联网系统,它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与物联网实时远程监控相结合,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四个物联网化,即风险评估物联网化、隐患排查物联网化、远程监控物联网化、隐患治理物联网化,从而实现了安全管控的闭环监管。

尽一切可能减少人为失误,让科技成为安全生产监管一线的重要角色,这是“安全环保监督员管理系统”的研发初衷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国家相关部委一直在倡导的理念:“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建设,用科技的力量坚守红线。”

(陈曦 记者 王延斌 过国忠 华凌 张景阳)

   原标题:人在看不如云计算 看!安全生产一线的“科技范儿”

>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酷图美文
www.xcctv.cn 项城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Copyright© 2014-2017 项城网(www.xcct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6824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联系我们:508 063 359@qq.com